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牛市本质上就是估值修复叠加估值透支。绝大多数牛市的产生是基于极端低估,不断的蓄能,最后伴随着各种力量爆发,包括政策的护持,然后,起初犹犹豫豫的开始上涨,当市场信心满满后,快速上涨直至高估泡沫,背后隐藏着趋势变化的力量。起点越低,爆发力越强,很少有从合理估值直接进入牛市的。
上证指数为例,2007年特大牛市,估值超过60倍PE,未来不可能再现了。
2015年牛市高点的估值水平不及2007年的一半,但这已经是非常稀缺了,因为未来即便出现系统性的牛市,估值高点也必然下沉,市场容量大了。
记忆中,美股历史上,标普500为例,历史上牛市的最高点以后,调整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7年。如果按16年计算,由于指数并不设计分红除权,毛估估合理年化7%,16年调整意味着前一个高点估值透支了2倍左右,假设合理估值15倍,那么牛市高点是45倍。显然,2007年超过60倍估值是绝对是历史的最高估(就可比性而言,早期90年代数据不具可比性)。
透支,是决定牛市高点的关键。如果未来A股的牛市透支4年,按指数年化7%计算,那么高点不会超过20倍(假设合理估值15倍),2018年小牛市估值低于20倍。如果按照年化合理收益率10%计算,最高估值水平16*1.464=23.4倍(假设合理估值16倍,透支4年的复合10%)。这个水平略低于2015年牛市水平。
美股所谓的牛市,本质上也是结构性牛市,A股未来牛市大概率也会呈现结构性特征。
结论:后2023-2024年,至少会有一个结构性牛市,20倍估值会是上证指数估值的上限,但并不排除突破20倍的可能。
之所以思考这个问题,目的是思考什么时候开始分步撤退,比如,进入上证指数18倍估值水平开始慢慢减持,并结合板块轮动进行个股的切换,但整体上,估值越高持仓比例应该越少。
当下上证指数估值约12倍。
关键词: